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录入时间:2009-11-29

“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学术报告会综述

    2009年11月28日上午,上海欧洲学会假座上海社科会堂举办中欧关系学术报告会,邀请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前驻联邦德国大使梅兆荣和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教授分别就“中欧关系现状”和“影响中欧关系未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作了报告。会议由学会会长戴炳然主持,近60位来自本市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报告会。
    梅兆荣大使结合其多年的对欧外交工作实践经验和不久前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现实外交斗争,深刻指出了当前中欧关系的问题所在及其深层次原因。他认为,相比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中欧关系发展有所滞后,中国仍然非常重视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欧洲人觉得中国在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占优,想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义务。欧方虽然口头承认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但欧盟中层官员和学者普遍认为这不过是外交词藻而已。但到底中欧关系应向何方向发展,欧盟自己也不明确。
    欧盟对华态度和政策的消极面,既有意识形态的根源,更是利益格局变化的反映,是中欧发展不平衡,欧洲自身发展不顺的产物,有深层次的主客观因素。首先,欧洲人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态严重失衡,缺乏适应力,产生了某种失落感、危机感和恐惧感。其次,习惯于富裕生活的欧洲缺乏改革精神,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力,内部问题和困难增多,并将其嫁祸给中国。第三,欧洲人有一种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和文明优越感,认为中国对欧洲不仅构成了经济上的挑战,还通过提供“另一种制度选择”削弱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吸引力。第四,欧洲目前缺乏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几个大国的现领导人从政经历短浅,政策上追求短期效应,受内政因素和舆论的掣肘明显,欠缺长远的战略思路,在对华政策上摇摆不定。第五,美国因素在中欧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积极利用其影响力在欧盟对华政策上施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中欧关系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仍有积极发展的空间。首先,中欧地缘上不构成安全威胁。其次,中欧经济上互补性强,相互依存较深,发展合作的潜力巨大。第三,欧盟不具备超级大国的实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难以真正遏制中国的继续发展。第四,双方在处理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了解对方的底线。综上所述,今后中欧关系仍将在曲折中前进,在矛盾中发展。
    伍贻康教授认为,中欧关系已经到了一个顶峰,今后将处于全面调整和反思的时期。他指出,中国官方与民间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对欧友好、合作,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基本观点未变。但欧盟则有明显变化,其对华态度表现出酸、疑、惧、忧的特点,处于调整期。
    考虑到中欧紧密的贸易关系、地缘战略关系以及在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借重不会改变,但双方力量对比较过去有明显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和斗争也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双方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思辨、调试、磨合。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既然已经拟定,就不会再后退。
    至于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从欧方来说,欧盟一体化,特别是里斯本条约的生效,除了对其对华政策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其不断扩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应预估。因此,欧盟今后的内部纷争会更多,对其进一步发展应持谨慎乐观态度。从目前来看,即便里约生效后,欧盟的对外关系一致性也还值得怀疑,其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仍然存在。从中方来看,中国某些学者积极鼓吹G2,一味强调中美关系,忽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不正确的。从国际角度来看,美国因素仍然对中欧关系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美国提出的美欧、美欧日对华战略协调。
    综上所述,欧盟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成员国分化、利益集团组合的矛盾将并存;中欧关系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和双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利益冲突的矛盾将并存;中欧关系的战略互动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和趋势,但其复杂性和矛盾冲突也会增多。合作与竞争并存是今后中欧关系的常态。所以,中欧之间既不应互相仰视,也不要俯视。双方应有正确的历史定位,互相尊重、谅解,顾全大局,与时俱进地调整认知,在长远利益上善于妥协,要充分认识到中欧关系走向成熟稳定将是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